初三化學說課稿
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職工,總歸要編寫說課稿,是說課取得成功的前提。那么大家知道正規(guī)的說課稿是怎么寫的嗎?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初三化學說課稿,供大家參考借鑒,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。
初三化學說課稿1尊敬的評委老師、親愛的同學們:
大家好!歡迎大家指導我的說課,今天我抽到的是課題1《走進化學實驗室》。下面我將圍繞教什么?怎么教?為什么這樣教?分別從教材分析、學情分析、教學目標等幾個方面展開我的說課。
教材是教學活動的依據(jù),教師要熟悉教材,理清教材,才能做到對教學從整體上把握,在局部中落實,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運用所學的知識。今天我將從教材的地位和作用、教材的內容、編排的意圖三方面來談我對教材的認識。走進化學實驗室選自人教版九年級化學上冊第一單元課題三。本節(jié)課是認識化學、了解化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。它是繼物質的變化與性質、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的后續(xù)課程,又是后面研究學習各種物質及其應用的基礎。因此本節(jié)課有著承上啟下的至關作用。
接下來我們在了解一下內容
從內容上看,本課題共由兩部分組成:認識常見儀器和化學實驗基本操作。在知識展現(xiàn)然后引導學生進行固液藥品的取用等基本操作訓練。教材沒有采用單純的基本操作訓練的方法,而是結合具體實驗和“活動與探究”等,引導學生在實驗和探究過程中,了解化學實驗基本操作方法,并在現(xiàn)象明顯的實驗過程中進行基本操作訓練,這樣更能激發(fā)學生的學習興趣。
專家又為何這樣編排呢?
作為第一單元的收官之筆:從知識層面看,是對前幾個課題所學的一些概念的鞏固和延伸,做到如何操作實驗;從價值層面看,著眼于培養(yǎng)學生形成規(guī)范操作的意識,使學生知道實驗安全,進行安全教育。
知彼知己方能百戰(zhàn)不殆。下面是學情分析。
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,所以一名優(yōu)秀的教師不僅要備好教材,也要把握好現(xiàn)階段學生的心理特征和知識水平。本節(jié)課教學對象是九年級學生。心理特點方面,他們不僅知道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,而且通過兩個探究活動對化學實驗已有初步感性的認識。九年級學生抽象邏輯思維逐漸占主導地位,基于他們的認知特點,將會對化學實驗室會充滿強烈的探究欲。知識能力方面,八年級物理實驗中用到的燒杯和量筒大家已經(jīng)不太陌生;九年級的學生也可能是第一次走進化學實驗室,但絕不是第一次走進廚房,也絕不會是第一次取用固體、傾倒液體。老師在本課中把“廚房——化學實驗室”聯(lián)系起來了,有效地縮短了“學生與新知識、新技能”之間的心理距離,學生在參觀化學“三室”過程中,
在陌生的環(huán)境中又有幾份“似曾相識”的感受。從學生的實踐中找出實例進行展示,又讓學生來辨析正誤,不僅“糾錯”,還要“究因”。這種“正與誤”都來自學生的操作展示,能使學生充分感受到在平等、和諧的氛圍中“做中學”、“學中做”。教學沒有停留在“辨析”上,而是從實驗室又回到生活中去,反思一些不良習慣,如茶杯蓋、水瓶塞的正放,又如醬油瓶標簽的污染等。整個教學體現(xiàn)了“學生為本”,教師主導,課堂內外結合的特點。教得活潑,學得輕松。
已有知識:學生已經(jīng)了解到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,對通過實驗去研究物質的性質等知識有所涉及,對常見儀器有初步了解。
認知特點:不了解怎樣進行實驗操作,不了解實驗的注意事項和操作安全,獨自操作有難度。:
素質維度:引導學生探究學習,并歸納總結實驗操作的合理步驟,儀器的名稱并會取用藥品。
古人云:治學必先知學,然后勉,勉,而日漸不息接下來說一下我的教學目標。美國教育學家布盧姆說過:“科學地確立教學目標是教學的首要環(huán)節(jié)?!?/p>
根據(jù)新課標的要求,結合九年級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征,我制定如下教學目標:
【知識與技能】
(1)知道化學實驗是進行科學探究的重要手段,嚴謹?shù)目茖W態(tài)度、正確的實驗原理和操作方法是實驗成功的關鍵。
(2)掌握常見儀器的名稱和使用方法,能進行固液藥品的取用、儀器的選擇等基本實驗操作。
【過程與方法】
(1)通過基本操作的學習,學會運用觀察、實驗等方法獲取信息。
(2)通過教師演示、學生演示、學生互教互學等方法,掌握規(guī)范的操作方法,初步養(yǎng)成良好的實驗習慣
【情感態(tài)度與價值觀】
(1)通過有關實驗的觀察、操作,增強對化學現(xiàn)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、發(fā)展學習化學的興趣。
(2)通過化學實驗操作的學習過程,發(fā)展勤于思考、嚴謹求實、勇于實踐的
科學精神。
本著課程標準,在吃透教材基礎上,我確定本節(jié)課的重點是化學實驗室的實驗規(guī)則和常用儀器的名稱、作用;藥品的取用滴管、量筒的使用。難點是固液藥品取用,滴管、量筒的使用的操作等方法。
接下來說一下我的教法選擇和學法指導。
1、教學方法是教師完成教學目標所采取的重要手段?!吧平陶邔W逸而功倍,不善教者學勞而功半”。為了讓學生在本節(jié)課中快樂高效的完成學習任務同時根據(jù)課題特點和學生實際情況,以激發(fā)興趣法、問題導引法、指導歸納法進行教學。據(jù)新《課程標準》在《教學中要重視的問題》里指出:“教學過程應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,指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,科學地訓練,全面提高能力?!蔽腋鶕?jù)本課目標和內容,從學生已掌握的知識基礎、發(fā)展水平出發(fā),應用各種教學手段調動學生的主動性,以激發(fā)興趣法、問題導引法、指導歸納法進行教學。使他們在教師的主導下圍繞中心議題發(fā)表各自的意見,相互交流,相互啟發(fā),相互爭議,激發(fā)他們主動去獲取知識,培養(yǎng)健康情感。首先激發(fā)學生學習本文的興趣,然后引導學生思考提出疑問,最后在教師適當?shù)狞c撥、歸納、小結。
2、采用多媒體等電教手段,擴大教學容量。在教學中,我采用了多媒體等電教手段來豐富教學手段,擴大了教學容量;這樣既吸引學生注意,激發(fā)學習熱情,又通過直接感知,促進知識的理解和鞏固,符合教育學中的自覺性、直觀性原則。
學法指導
教學是教師和學生的雙邊活動,我遵循“教師為主導,學生為主體,質疑為主線”的教學思路進行學法的指導,采用了主體思維法、小組討論法及反饋練習法。在指導過程中,先調動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,然后根據(jù)一系列緊扣教學的問題,使學生自主地思考、分析、討論,從而解決問題,并在參觀實驗室后完成課后問題進行鞏固。進而增強學生自主探究能力,為其終身學習打好基礎。使學生從感知到理解,從感性到理性,從學會到到會學,學生既學到了知識,又提高了能力。
根據(jù)教學需要,我提前準備了以下實驗器材和用品。確定了教法、學法,準備好了實驗器材,下面是本次說課最重要的一個內容—教學程序。
教具準備
1.投影儀、錄像資料。
2.鐵架臺、酒精燈、石棉網(wǎng)、燒瓶、帶導管的膠塞、量筒 ……此處隱藏12042個字……目標:
1)對學生進行科學態(tài)度教育和辯證地看問題的思想方法教育。
2)增強熱愛祖國的情感,樹立為民族振興努力學習化學的志向。
3、重點與難點
認識物質是由分子、原子等微小粒子構成的,以及會用微粒的觀點解釋一些常見的現(xiàn)象是本節(jié)課的重點;而建立微觀粒子運動的想象表象及分子概子概念的形成是本節(jié)課的難點。
二、學情分析由于分子、原子既看不見也摸不著,所以,學生要真正建立明晰的分子、原子概念是較為困難。
九年級學生己初步具備了一定的動手能力,觀察問題、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,要充分利用實驗、多媒體等手段,幫學生完成對分子特征的認識
三、教法分析
在教學中,努力倡導學生主動參與,樂于研究和勤于動手,在身心愉悅的環(huán)境下獲得新知識,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,為此主要采用分組合作,師生互動,動手演示,多媒體輔助教學等方法,充分體現(xiàn)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,教師是教學的組織者、引導者與合作者的現(xiàn)代教育新理念。
四、說教學過程
從創(chuàng)設情境,孕育新知開始;經(jīng)歷探索新知,歸納新知;鞏固新知,運用新知;總結新知,隨堂檢測;布置作業(yè),梯度提高等過程來完成教學。
(一)創(chuàng)設情境,引入課題
(1)事先在講臺上放一杯高糧酒,讓學生聞到酒味。
(2)演示:品紅在水中擴散的實驗(用熱水,實驗時間較短)
還有:(多媒體)(生活中的經(jīng)驗)
盛放在敞口容器中的水,在常溫下會逐漸變少,溫度高時減少得快。
問題:為什么酒是在講臺上的杯子里,大家卻可以聞到酒味,為什么把品紅滴到水中,整杯水都變紅了?為什么在敞口容器中的水,在常溫下會逐漸變少,溫度高時減少得快?諸如此類的問題,在很久以前就引起了一些學者的探究興趣,他們提出:物質是由不連續(xù)的微小粒子構成的
(二)講授新課
科學技術的進步早已證明:物質確實是由一些微小粒子—————分子、原子等構成的?,F(xiàn)在我們通過學習先進的科學儀器不僅能直接觀察到一些分子和原子,還能移動原子。
多媒體顯示:苯分子的圖象
多媒體顯示:移走硅晶體中的硅原子構成的文字“中國”通過這些不僅可激發(fā)同學們的愛國熱情,還可說明分子、原子等粒子很小。
教師設問:分子、原子是很小的微粒,小到什么程度呢?(出示一組數(shù)據(jù)給學生看)
多媒體:1個水分子的質量為3×10—26kg,一滴水大約有1、67×1021個水分子,這個數(shù)字有多大呢?如果10億人來數(shù)這一滴水中的水分子,日夜不停,要數(shù)3萬年才能數(shù)完————借此具體的數(shù)字,讓學生感性認識到分子的體積和質量都很小。
設問:分子除了體積和質量都很小外,還有沒有其它特點呢?
學生探究:構成物質的的分子會不會運動?
學生按要求完成教材中的“探究活動”
我對這個探究做個改進:很多學生會折紙鶴,我就引導學生把A,B兩燒杯改成用慮紙折成的紙鶴,一只貼在大燒杯內壁,一只在外壁。如圖:實驗前用酚酞把
紙鶴噴濕,在實驗過程中燒杯內的白鶴會變成紅鶴,這樣會縮短實驗時
間,并增加了實驗的趣味性,培養(yǎng)學生的創(chuàng)新思維,激發(fā)學生的學習興趣。
學生完成實驗后,教師適時引導學生討論:“實驗1”里,把氨水滴到酚酞里,由于酚酞接觸到氨水變紅了,而“實驗2”里,我們事先并沒有讓氨水與酚酞接觸,酚酞怎么也變紅了呢?
學生討論后,很自然得出分子是不停運動的。
學以致用:讓學生解釋,課前的(1)(2)兩個問題。以激發(fā)學生學習興趣。學生探究二:在兩個一樣大的燒杯里,一個加熱水,一個加冷水(水量一樣多),然后分別滴加兩滴品紅,觀察哪個擴散快。由學生自主探究出分子運動與溫度有關,溫度越高分子運動速度越快。
學以致用:讓學生解釋前面第三個問題。
至此學生對分子是在不停運動的微觀表象已能基本形成。
多媒體展示:
說明:由于物質的三態(tài)及其體積變化情況在初二物理中已有介紹,所以這里就只展示上面的圖,讓學生直觀感受到分子間有間隔,且氣、液、固三種狀態(tài)分子間隔不一樣。而安排學生課后去完成P53的家庭小實驗,使課堂得到延伸,并培養(yǎng)學生自覺探究的習慣。
展示:水分子、氧分子、氫分子的模型,說明分子是由原子構成的。
放映:水蒸發(fā)和水分解的動畫
學生觀看后討論:
(1)從分子的角度上看,水的蒸發(fā)與水的分解有什么不同?培養(yǎng)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和合作與交流意識。
受熱
(水分子)
(水分子)
水水蒸氣物理變化:狀態(tài)改變,分子本身沒變
(2)水分解等化學變化中,分子和原子的變化情況,推論在化學變化中,發(fā)生變化的是分子還是原子。并由此引導學生分析并得出分子原子的概念,然后再播放HgO分解的動畫,讓學生再次直觀地感受到化學變化中,發(fā)生變化的是分子,而原子沒有變化。加深學生對分子原子概念的理解。
通電
(氧分子)
(氫分子)
(水分子)
水氫氣+氧氣化學變化:分子本身發(fā)生改變
利用水和氧化汞分解的動畫,能讓學生形象地“看到”化學變化中,分子化分為原子,而原子沒有再化分為更小的微粒,只是進行重新組合,幫助學生形成分子、原子的概念,較好的突破難點。
五、鞏固練習,實踐新知
(1)人們?yōu)槭裁纯偸前褲褚路旁谔枙竦弥牡胤剑?/p>
(2)通常狀況下,氣體比液體和固體易被壓縮,這是為什么?
六、本節(jié)小結
想一想,并競答,看誰答得好(加強對分子原子的理解和掌握)
(多媒體)分子和原子有什么相似點和區(qū)別:
分子
原子
區(qū)別
相似點
七、板書設計:
課件中體現(xiàn)
八、作業(yè)布置
2、P53的家庭小實驗
選作題:
判斷下列說法是否正確,并說明理由。
(1)在化學變化中,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,所以原子一定比分子小
(2)電解水時產(chǎn)生氫氣和氧氣,所以水中含有氫分子和氧分子。
九、教學設計說明
1、創(chuàng)高情景:通過實驗和實物展示提出問題,創(chuàng)設情景,引入新課,既可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,又能體現(xiàn)知識源于現(xiàn)實的道理。
2、活動探究:以探究活動為主線,不斷發(fā)現(xiàn)問題,使學生初步學會觀察、分析討論、合作與交流,充分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,激發(fā)他們自主探究的欲望,培養(yǎng)學生科學探究能力和合作學習意識。
3、多媒體:充分運用多媒體手段,把看不見的微觀世界形象的展現(xiàn)給學生,降低他們的學習難度。
4、運用新知:通過分子、原子能的觀點來解釋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現(xiàn)象,來增強學生對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學現(xiàn)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,知道化學與生活緊密相聯(lián)它源于生活,又高于生活。
文檔為doc格式